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江苏国泰江淮汽车前景分析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江苏国泰江淮汽车前景分析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扬州十强企业?
扬州市工业100强名单,榜单前十为上汽大众汽车仪征分公司、江苏扬农化工集团、扬州泰富特种材料、扬州恒润海洋重工、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、宝胜集团、扬州市秦邮特种金属材料、中石化仪征化纤、扬州石化、江苏江扬电缆。
前十国企民营交叉,民企居多一点,这说明扬州的工业企业还是很健康的,民营工业发达,经济活力十足。
康熙是清朝皇帝,朱元璋是明朝皇帝,为何康熙要给朱元璋下跪?
后世对康熙皇帝赴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理解可能有误会。总以为主要目的是收买***的心,事实真相其实不是这样。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三月,李自成率农民军占领北京,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吊,明朝宣告灭亡。四月底,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多尔衮和吴三桂的联军打败,回到北京后即向西安方向败退。五月初,清军占领北京,不久,7岁的顺治皇帝被接到北京,开启了满清268年的统治。
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24岁的顺治皇帝去世,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,康熙皇帝14岁那年除鳌拜,后来平定三藩,***,基本完成国家统一。在***的第二年,也就是1684年十一月,31岁的康熙皇帝第一次离开北京南巡,到江宁(南京)之前,他先派大臣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。
大臣祭祀完明孝陵后,康熙皇帝告诉大臣,既然自己已经来了江宁,而且到明孝陵又不远,为此要亲自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。当天,康熙皇帝就前往明孝陵祭拜。
康熙皇帝不只是说说而已,而是认认真真地祭拜,迎来数万人观看。康熙皇帝对明太祖的祭拜是虔诚的,亲自行三跪九叩头礼。现任皇帝对前朝皇帝陵墓行如此大礼,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,前所未有的事情。
康熙皇帝对明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的祭拜,不仅让江南***感到震惊,更多的是感动,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“父老从者数万人,皆感泣”。不少人夸赞康熙皇帝此举是“千古盛德之举,在昔帝王未有行者。
此后,康熙皇帝还进行了5次南巡,其中有4次亲自到明孝陵祭陵,而且都是举行了隆重的仪式。1699年四月,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,这年已经46岁,他不仅行了三跪九叩之礼,还为朱元璋题写了四个字:“治隆唐宋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表扬朱元璋的治理成绩比唐宋还好。康熙皇帝题完字还要求官员刻碑树立在明孝陵前。
康熙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,在八岁登基后朝政一直由权臣鳌拜把控着,十四岁康熙帝智擒鳌拜并亲政,这才真正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。虽然在经历了顺治朝的剃发易服后,清朝的***得到了稳定,但是在康熙一朝还是有很多棘手的事情。西北部的噶尔丹屡次来犯,东北的沙俄不时骚扰,还有台湾郑氏集团虎视眈眈,这些外部问题不说,清朝内部还爆发了三藩之乱,每一件事都让康熙帝头疼不已。虽然后来康熙帝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,但是也让满汉矛盾加剧。
剃发易服才实行了没多久,又连年征战,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,很多人都纷纷怀念明朝***统治下的生活。这个时候明太祖朱元璋所在的明孝陵就成了***寄托对明朝思念的地方,在那种满族高压统治的情况下,明孝陵在***心中的地位变得十分神圣,是一种精神象征。而国内满族和汉族的矛盾这么大,作为皇帝的康熙不可能没察觉,于是他就从明孝陵做文章了。
康熙帝为了缓解民族矛盾,先后五次亲自前往明孝陵,并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的大礼,这无疑是一个十分高明的政治手段,据史书记载,同行的汉官见皇帝如此行礼都十分感动。康熙帝本人对朱元璋的评价也很高,他曾说过“洪武大帝乃英武伟烈之主,非寻常帝王可比”,不仅如此,他还亲笔写下“治隆唐宋”四个字并立碑于朱元璋陵墓的享殿正中,这四个字直接就把明朝的地位抬到了比唐朝和宋朝更高的地方,当然这其中有康熙帝个人的感***彩。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?
首先这是康熙帝对朱元璋的佩服。一个穷苦百姓出身,做过和尚要过饭的人,能成为一代开国之君,这怎么能不让人佩服。可能这就是帝王之间的惺惺相惜吧。其次康熙帝对朱元璋跪拜可以收买大多数***的心。满清入关受到了***的极力抵抗,“扬州七日”和“嘉定三屠”就是满人为了征服***制造的惨案。但是经过康熙帝对前朝开国皇帝的高规格行礼后,那些老百姓可能就会对大清皇帝的认知有所改观,拉近了满汉之间的距离。
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康熙帝此举能证明清朝是正统王朝。虽然现在清朝入关了,但是明朝却不是亡于清朝,而是亡于李自成之手,清朝灭的只是李自成。但是康熙帝对朱元璋跪拜后,这就是在对之前的中原王朝跪拜,表明清朝是继承明朝的衣钵而不是从李自成手中抢的江山,清朝与明朝一样是中原的正统王朝,而非蛮夷。
可以说康熙帝对朱元璋跪拜这一举动十分高明了,不仅抓住了老百姓的心理,巧妙的缓和了满汉之间的矛盾,还为自己的王朝正了名。
自《公羊》以“王者大一统”、“君子大居正”二语开端,尊王攘夷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政治思想的主导。任何一个封建王朝,如果不能被承认为正统,就无法获得充足的统治信心,驾驭时代的航向。
整个清代,大一统远胜汉唐,然而关于正统之争,却为历代之最。历代争正统者都在士大夫学者之间,而清代顺、康、雍、乾亲自出面,不顾天子之尊,口诛笔伐,拼命为自己的王朝“洗白”。
早在清军刚刚入关时,多尔衮就说:
为了寻求正统,清廷甚至为崇祯发丧,还博得吊民伐罪的美名。待“大业已定”,清廷就开始无所顾忌,暴露征服者的本来面目,实行“剃发”、“兼并田地”、“扬州十日”等倒行逆施的行为,迅速激发满汉隔阂。
各地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,持续多年的反抗斗争后,***虽屈从了征服,但征服者也意识到,当初那些“贴金面具”,有关得天下之正的承诺,在天下人心中,已经荡然无存。
“朱三太子案”“天地会”等地下***层出不穷,尤其是许多明朝的知识分子,他们心里根本不服从满清。以孔尚任为例,他的《桃花扇》推出了史可法和崇祯,批判降清知识分子,抒发家国之恨,勾起观众思念故国之感。
在这个背景下,康熙参拜明孝陵,就显得非常合理了。
第一,在很多人心中,明朝才是正统,大清只是外来蛮夷。康熙的参拜,表达出了对明朝的尊重,也是申明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正统。
第二,将“贴金面具”戴到底。康熙是帝王,不管背后做什么,在台面上要展现出自己的大度、胸怀,借此收拢天下人心。
第三,古人会跪天、地、君、亲、师,而帝王只需跪天地。朱元璋已经是汉族文化的一个符号,康熙对其下跪,就是向世人证明,他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了,满汉一家亲。于是,满汉之间就有了一个“公约数”——朱元璋。
在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,形成了“唯有中国居内以制夷狄,未闻夷狄居中国而治”的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。清朝入主中原后,很多汉族士大夫视华夷之辨为天经地义,为此,他们以前朝遗民自居,不肯承认清朝的统治合法性。他们或藏身于残山剩水;或“弃横舍而往伽蓝”;或佯装疯癫以泄愤;或著书立说以自勉,抱定拒不与清朝合作的宗旨。甚至在已经仕清的官员中,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怀有“忍死偷生,罪孽难除的负疚感。
三藩之乱爆发后,“各省兵民相率背叛”的现实,使康熙皇帝深受震动。他清醒的认识到清朝要建立稳固的统治,除以武力统治与镇压之外,还必须打破广大汉族人民,特别是士大夫心中“满汉畛域”的妨嫌,使之倾心归附。谒明陵,正是收揽人心的诸多政策中的一个。
康熙十七年(1678)正月,刚从三藩战争的危急局面中挣脱出来,康熙皇帝便在日理万机的紧张之际,下令开“博学鸿词科”。“消海内漠视新朝之意”,一反顺治朝以来用惩创手段压制遗民士人的反满情怀,而示以怀柔,以期获取“士民之秀杰者”的拥戴。这是清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转折。也就是说,清统治者在平定三藩之乱,用武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,又重视那些能倡“大义”的名士,欲其归心。故孟森先生云:此举“纯为圣祖定天下之大计”。
开博学鸿词科后,康熙皇帝六次南巡,每次都谒明陵、免积逋、访求贤才、增加入学名额,凡此种种,用力于收揽人心。康熙南巡,六次遣官拜祭明孝陵,五次亲往谒陵。“治隆唐宋”是康熙三十八年(1699)题写的,既是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称颂,也是对明朝的称颂,更是赢得士大夫、遗民隐逸归附的举措之一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苏国泰江淮汽车前景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江苏国泰江淮汽车前景分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